很多人怕小黑蚊跟蚊子,其實只要排汗長袖長褲就解決了,再來晚上不會有小黑蚊,蚊子也很少。

上個周末女兒被小黑蚊咬的蠻慘的,爸爸看了心疼,只能說台灣的小黑蚊真的是無所不在而且全年無休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今天林醫師就來跟大家談談這小小昆蟲: 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)
最早是由昆蟲學家於1913年在台中縣發現並予以命名記錄。小黑蚊就是閩南話俗稱的「黑微仔」或「烏微仔」,也有人叫牠「小金剛」。雖然名稱中有個「蚊」字,但小黑蚊並不是蚊子,在分類上屬於吸血性昆蟲。成蟲體長僅約 1.4 mm (跟蚊子比起來真的超小)。
全世界已記載的吸血蠓共有1,700 餘種,臺灣地區共記錄24種,其中只有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(Forcipomyia anabaenae)二個種確定會吸食人血,其中又以台灣鋏蠓為主要危害種類,幾乎遍布臺灣全島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小黑蚊需要吸血
「小黑蚊必須吸食血液才能繁殖後代,但就像蚊子一樣,只有雌成蟲才會吸食人血」。由於小黑蚊比芝麻還小,受害者往往不易察覺,待有癢感時,它早已吸飽血。大部份的人們被叮咬後,患處隨即紅腫,有些甚至會有一點皮下出血或起水泡,奇癢難忍,在門診常會碰到反應比較激烈的患者需要就醫治療。這些紅疹大多持續數日,嚴重時症狀可以持續 28天以上,有些會留下暫時性的色素沉澱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小黑蚊越咬越沒反應?
目前有一篇研究探討台灣人被小黑蚊叮過之後的反應,在372例的個案中,,有 48% 人有立即過敏反應、有 11.1% 有延遲過敏反應(也就是不一定是當天),依個人體質不同維持一週到一個月不等的時間才恢復。延遲過敏反應在很多蚊蟲或藥物過敏都可以發生。不過有觀察發現長期身處在小黑蚊環境的人「會適應叮咬,皮膚的反應會變小」,甚至對小黑蚊攻擊逐漸沒感覺,但這樣反而有助於小黑蚊進食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小黑蚊的習性:晚上完全不會被咬?
雌蟲在吸血後約 3 天會在陰暗潮濕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土壤表層產卵,每隻雌蟲約可產出約 30 粒卵。幼蟲是陸生(不會在水裡),主要服用藍綠藻與綠藻等藻類。很特別的是臺灣鋏蠓日間吸血活動自上午 8 時開始逐漸增多,至 15時達到最高峰,然後漸漸減少,至黃昏時則完全消失,也就是說「晚上完全不會被咬(太棒了)!!!。」成蟲可飛行距離地面接近兩公尺,而且一般草地都可以有,所以離地面較近的小腿最常受害,但臉部或脖子被咬也不算少見,2樓以上則很少見到小黑蚊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體味和體溫會吸引小黑蚊?
根據研究台灣鋏蠓雌蟲「不具主動的寄主搜尋行為」,真的跟蚊子很不一樣,當感應到人呼出的二氧化碳、體溫和氣味時才會發動攻擊,這也就是為什麼行動中不易被小黑蚊叮咬,而往往是停下休息時才會被叮咬的緣故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如何預防小黑蚊
我個人都是在戶外穿著長袖衣服、長褲,才比較可能達到百分百的防護,其他裸露部位可塗抹忌避劑(或防蚊液)。雖然針對小黑蚊的防蚊劑研究不多,不過現有研究證據仍顯示含DEET或PICARIDIN成份的防蚊液或驅蟲液有效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小黑蚊叮咬後處理
1. 醫師一定都建議減少搔抓出傷口(林醫師知道真的很難)(我自己會拍打)
2. 冰或冷敷是一定要的
3. 外用藥膏或藥水(止癢、消炎、保護傷口、減少延遲過敏反應的機率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內容參考
圖 彰化縣 小黑蚊防治中心
小黑蚊生態與習性。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杜武俊教授
小黑蚊防治推廣中心官網
行政院環境保護署-小黑蚊防治
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-小黑蚊
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
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occurrence of Forcipomyia taiwana (Diptera: Ceratopogonidae) in the Nantou area in Taiwan. J Med Entomol. 2000 Mar;37(2):205-9.
煩請大家特別分享給有孩子們的朋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#原來蜻蜓是天敵
#真的全年無休
#一般草地都可以有
#小黑蚊目前不會傳染任何疾病
#3分鐘吸飽飽
#比芝麻還小
#沒事不要在公園下棋
#據說香水會吸引小黑蚊
#皮膚專科
#Dermatologist